2025 版《中国药典》为中药饮片水分划定了明确标准 ,但对中药企业而言,“达标” 只是底线:若水分控制略松,存储期易返潮霉变,导致整批饮片报废;若干燥过度,不仅会造成有效成分流失,还会增加饮片破碎率,直接拉低生产收益。如何突破 “达标易、精准难” 的困境,找到兼顾 “防返潮、防过烘” 的水分 “黄金阈值”,成为中药干燥环节的核心命题。
一、药典是底线,企业需要 “更窄的水分公差”
《中国药典》的水分标准,本质是保障饮片质量的 “安全线”,但企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挑战远不止 “达标”:
南方多雨地区,饮片水分即便控制在药典上限(如 10%),存储 1 个月后返潮率仍高达 23%,需二次烘干,反而增加能耗;根茎类饮片(如黄芪、党参)若干燥至 8% 以下,脆性会显著提升,破碎率从 5% 飙升至 18%,年损耗超百万元;花叶类饮片(如金银花、薄荷)对水分更敏感,过度烘干会导致有效成分(如绿原酸)含量下降 10%-15%,直接影响产品等级。
2023年国抽品种的酸枣仁多因含量、水分不合格至少有18批以上,导致部分企业被罚款。
二、AI技术设计,锁定水分 “黄金阈值”
要实现这种 “精准控湿”,需突破传统干燥设备 “凭经验调温、靠人工判断” 的局限,通过技术手段构建 “动态监测 - 实时调节 - 长效控制” 的闭环。
传统设备仅靠单点温度传感器控温,无法感知饮片内部水分差异;而智能干燥设备搭载 “温度 + 湿度 + 重量” 等多自研传感器 ——采集一次温湿度数据,确保环境温湿度,动态评估反推水分含量(误差≤0.2%),避免 “表面干、内部湿” 的假干现象;针对不同饮片特性定制样本数据库,确保水分数据全覆盖。
作为上海首批 20 家上海市智能工厂,兰浦科技依托兰宝集团二十余年装备智造技术底蕴,以智能干燥中心为中药行业数智化转型建设基础,全环节保障水分控制比药典更精准,让中药饮片既 “达标”,更 “优质”。